为什么行菩萨道者不证二乘
- xueforen
- Dec 11, 2021
- 11 min read
行菩萨道者特别注意:菩萨行者,不证声闻果位(声闻四果)、不证缘觉果位(辟支佛);如果取证声闻果位或缘觉果位,则退堕二乘地,破菩萨道,是为菩萨魔事。
不证声闻辟支佛果
尔时,多闻世尊告进力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成就一切功德智慧,以大悲力不舍众生,远离声闻、辟支佛地,得无生智不舍三有,心无求望而增善根,方便修行诸波罗蜜,以智慧力、无分别心生诸善根,成就尽智无量功德,无一法生方便现生,无一众生方便教化,知一切法皆自性离,观诸佛国犹如虚空,而以方便严净佛土,知一切佛法身无像,方便示现相好庄严,随诸众生心所须欲即能应与。菩萨身心常寂静离,而为众生种种说法,亦以方便远离喧挠,修诸禅定知自性空,悉能通达甚深智慧,而以方便为他说法,不证声闻、辟支佛果,求佛解脱不舍菩萨一切道行。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道。——乾隆大藏经第9部《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第6卷
善现,是诸菩萨摩诃萨,依止般若波罗蜜多巧方便力,虽教有情证预流果而自不证,虽教有情证一来、不还、阿罗汉果而自不证,虽教有情证独觉菩提而自不证。——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300卷
若菩萨证灭是菩萨堕声闻辟支佛地
问曰。善男子。如来说菩萨不证灭。若菩萨证灭。是菩萨堕声闻辟支佛地。如来何故作如是说。答曰。善男子。言证者名为现见。然灭法不可现见。是故如来。说灭法不可见。若法不可见。彼法亦不可证。是故如来说菩萨不见灭不证灭。依此义故。如来说菩萨不证灭。声闻取法相故证灭知。——乾隆大藏经第422部《法集经》
证实际取声闻果菩萨当知亦为魔事
复次,须菩提,复有魔事,若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即证实际取声闻果。如是,须菩提,菩萨当知亦为魔事。——乾隆大藏经第6部《小品般若波罗蜜经》第4卷
菩萨摩诃萨常恒无我不堕正位
佛言:“善男子,是菩萨摩诃萨不作诸见,然事无不办。声闻之人,不缘一切众生,不缘佛种,不缘法种,不缘大乘;舍一切智,不观一切智,不愿一切智;灭有为法,入声闻位。菩萨摩诃萨,缘一切众生,缘不断三宝种,缘于大乘;观一切智,不观于命;知诸法一相,不入正位; 缘诸众生,游戏诸禅,不堕声闻位。善男子,是故当知,菩萨摩诃萨常恒无我,不堕正位。”——乾隆大藏经第125部《集一切福德三昧经》
若入声闻独觉正性离生者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若入声闻、独觉正性离生者,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彼于生死流已作限隔故。——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77卷
能示现声闻辟支解脱趣路不入其位
何者是修行菩萨学。随顺大悲自悟智故。精进善行。声闻缘觉不习菩萨行门。亦不知义。若菩萨则知二乘义理行门。然不染着。菩萨习学深心乐住。而能示现声闻辟支解脱趣路不入其位。善男子。若修行菩萨如是学故。是以名为菩萨乘藏。——乾隆大藏经第1373部《大乘修行菩萨行门诸经要集》
声闻辟支佛道即非菩萨摩诃萨道
世尊,菩萨摩诃萨若观生死而起惊怖,则堕非道,不能利益一切众生通达如来甚深境界。云何非道?所谓贪乐声闻、辟支佛地,于诸众生无大悲心。何以故?声闻、辟支佛道即非菩萨摩诃萨道。何以故?声闻、缘觉怖畏生死求速出离,功德智慧则不具足,以是义故非菩萨道。——乾隆大藏经第9部《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第6卷
云何菩萨不作声闻、辟支佛意?作是念:声闻、辟支佛意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乾隆大藏经第3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第6卷
声闻、辟支佛经,无有慈悲,不求佛道,但欲自度;虽是好事,破菩萨道,故名魔事。——乾隆大藏经第1163部《大智度论》第69卷
修菩萨乘者唯知菩萨藏法。不复乐声闻缘觉之道。善男子。菩萨藏中强名曰三。谓声闻缘觉异故。但闻四谛理趣证涅盘。是名声闻藏。但乐缘生理趣证涅盘。是名缘觉藏。菩萨藏者证佛一切智故。又善男子。当知声闻藏缘觉藏菩萨藏平等无异。众生心所乐欲有三乘学。所以学求声闻者。智慧狭劣无所容受怖轮回苦。于四谛法深所乐欲。趣证涅盘求安隐故。乐求缘觉者心有限碍。不能普为众生。无大悲心行利他行。证彼涅盘以为究竟。菩萨摩诃萨学菩萨藏。其量广大非声闻缘觉之所测度。唯诸菩萨修学其法悉能了知。又善男子。声闻缘觉唯乐自乘。修诸善根求二乘果。于菩萨法而不能知。诸菩萨观声闻法。于四谛道悉能证知。善能分别而不趣证彼果。观缘觉法于十二因缘而悉证知。善能分别而不趣证彼果。菩萨圆满诸行而尽通达。譬如清净琉璃宝器内置诸物。咸同一色莹净无异。声闻缘觉之法。入菩萨藏中本无差异。是故诸菩萨摩诃萨。入菩萨藏已。见法平等无有差别。无诸佛法相。无菩萨法相。无二乘法相。于一切法无所思念。离诸语言文字。无表无示。何以故。无相故不可观。无义故不可思。如是学者摄一切智。善男子。是名菩萨藏。如是通达自在无碍。——乾隆大藏经第920部《佛说未曾有正法经》
新学菩萨但应亲近久学大乘多闻菩萨,为于无上正等菩提所种善根速成熟故,不应亲近乐二乘者。所以者何?彼障菩萨菩提心故,彼令弃舍菩提心故,彼令亏损菩提心故,彼令毁犯菩萨行故。菩萨宁当弃舍身命,不应弃舍大菩提心发起趣求二乘作意。……菩萨宁守大菩提心入大火坑救诸含识,终不弃舍大菩提心而同怯贼投涅槃界。——乾隆大藏经第272部《称赞大乘功德经》
声闻、辟支佛法中,不说世间即是涅槃。何以故?智慧不深入诸法故。菩萨法中,说世间即是涅槃,智慧深入诸法故。……涅槃不异世间,世间不异涅槃。涅槃际世间际,一际无有异故。菩萨摩诃萨得是实相故,不厌世间,不乐涅槃;三十七品是实智之地。——乾隆大藏经第1163部《大智度论》第19卷
诸声闻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别,一切性妄想非性。——乾隆大藏经第171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若分别涅槃厌畏世间。如是菩萨以厌世间故。退于诸佛无上菩提。——乾隆大藏经第422部《法集经》
一切诸法以解脱为相。世尊。菩萨不分别是缚是脱。何以故。世尊。解脱非他他非解脱。世尊。解脱者不增一法。亦非不减一法。世尊。解脱无所从来。世尊。缚亦无所至去。世尊。得解脱菩萨不生如是心我得解脱。其心唯知犹如解脱。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世尊。若菩萨起如是心。世间是垢染法。涅槃是清净法。是菩萨不得解脱。何以故。有我见者生如是心。世尊。若人起如是心。我厌阴界入求入涅槃。是人不得解脱。何以故。有我见。有我见者生如是心。——乾隆大藏经第422部《法集经》
宝印手菩萨曰:“乐涅槃、不乐世间为二。若不乐涅槃、不厌世间,则无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缚,则有解;若本无缚,其谁求解?无缚无解,则无乐厌,是为入不二法门。”——乾隆大藏经第142部《维摩诘所说经》
慈氏答言:“妙吉祥,烦恼一性及种种性,此说为二。若了一性即种种,是无二法。若起分别此是烦恼、此出世间,作是见者即为二相。又若分别此是持戒、此非持戒,此声闻法、此缘觉法,此是布施、此非布施,此是正道、此是邪道,此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此是缘觉、此是菩萨、此是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此法断灭、此法有想,此法决定、此不决定,此法是智所知、此法为识所识,此证觉道、此涅盘道,作如是等有分别者皆为二相,于二相中随识所转。若能不起如是等相,是无二法。妙吉祥,若我以劫或以劫尽说是无二法,假使辩才智慧说不能尽,亦复不能知其边际。何以故?彼一切法离种种性,若中若边皆不可见亦不可得。”妙吉祥菩萨言:“大哉!慈氏,汝已证得无生法忍,故作是说。如是,如是,假使若我以劫或以劫尽说是无二法,亦非辩才智慧说所能尽。”慈氏菩萨言:“妙吉祥,莫于文字而生有想。彼一切法离诸文字,是无生相亦无所动。”——乾隆大藏经第931部《佛说大乘不思议神通境界经》
观身众苦不生厌离,观身无常不厌生死,观身无我不舍教化,观身寂灭不随于舍。是菩萨观内身时不生烦恼,观于外身亦复如是。是菩萨离黑污身成白净身业,具足妙相以自庄严,于天人中多所利益,是名菩萨观身修身行。——乾隆大藏经第73部《无尽意菩萨经》
文殊师利又问:“生死有畏,菩萨当何所依?”维摩诘言:“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文殊师利又问:“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当于何住?”答曰:“菩萨欲依如来功德力者,应当等观一切众生。”又问:“欲等观一切众生,当于何住?”答曰:“菩萨欲等观一切众生者,当住度脱一切众生。”——乾隆大藏经第142部《维摩诘所说经》
文殊师利言:“天子,我住无间,成无上道。”天子言:“无间为住何处?”答言:“无间住无根本。”天子言:“文殊师利,住无间者必堕地狱。”答言:“天子,如是,如是,如来所说造五无间必堕地狱。天子,我今亦住于五无间。天子,菩萨住五无间成无上道。何等为五?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求无上道,中间不堕声闻、缘觉地。是初无间;我应救济一切众生中间无懈,是二无间;舍一切物中间无悭,是三无间;知诸法无生,中间不与诸见共住,是四无间;若知若见若断平等正觉,以一念相应慧而觉知之,中间不起必成正觉,是五无间。若菩萨住是五无间,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乾隆大藏经第1096部《清净毗尼方广经》
远离声闻独觉作意勤修般若波罗蜜多
复次,善现,有菩萨摩诃萨隐在山林、空泽、旷野,独居宴坐,修远离行。时有恶魔来到其所,恭敬赞叹远离功德,谓作是言:‘善哉!大士,能修如是远离之行。此远离行,一切如来、应、正等觉共所称赞,天帝释等诸天神仙皆共守护、供养尊重。应常住此,勿往余处。’善现,我不赞叹诸菩萨摩诃萨居阿练若、旷野、山林,宴坐思惟,修远离行。……佛言:“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若居山林、空泽、旷野、阿练若处,若居城邑、聚落、王都、喧杂之处,但能远离烦恼恶业,远离声闻、独觉作意,勤修般若波罗蜜多,及修诸余殊胜功德,是名菩萨真远离行。善现,此远离行,一切如来、应、正等觉共所称赞。此远离行,一切如来、应、正等觉共所开许。善现,此远离行,诸菩萨摩诃萨常应修学,若昼若夜应正思惟,精进修行此远离法,是名菩萨修远离行。善现,此远离行,不杂声闻、独觉作意,不杂一切烦恼恶业,离诸喧杂毕竟清净,令诸菩萨速证无上正等菩提,利乐有情穷未来际常无断尽。善现,恶魔所赞,隐在山林、空泽、旷野、阿练若处,远离卧具,独居宴坐,非诸菩萨胜远离行。何以故?善现,彼远离行犹有喧杂,谓彼或杂恶业烦恼,或杂声闻、独觉作意,于深般若波罗蜜多不能精勤信受修学,不能圆满一切智智。”——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333卷
复次,须菩提,若书读诵说般若波罗蜜时,有人来说三恶道苦,地狱中有如是苦,畜生饿鬼中有如是苦,不如于是身尽苦取涅槃,何用更生受是诸苦?如是,须菩提,菩萨当知亦为魔事。——乾隆大藏经第6部《小品般若波罗蜜经》第4卷
复次,须菩提,若书读诵说般若波罗蜜时,若有人来赞叹天上快乐,欲界中有极妙五欲快乐,色界中有禅定快乐,无色界中有寂灭定乐,是三界乐,皆无常、苦、空、坏败之相,汝于是身,可取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不须更受后身,菩萨当知亦为魔事。——乾隆大藏经第6部《小品般若波罗蜜经》第4卷
佛言:“当来世有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亦如是,得深般若波罗蜜弃舍去,取声闻、辟支佛所应行经,当知是亦菩萨摩诃萨魔事.……”——乾隆大藏经第3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第15卷
佛言:“善现,于当来世有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弃舍一切佛法根本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求学二乘相应经典亦复如是,当知是为菩萨魔事。——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303卷
复次须菩提。若有住菩萨乘者。不能于此般若波罗蜜多法中求一切智智。而返于彼声闻缘觉法中。修习趣求一切智智者。应当觉知是为魔事。——乾隆大藏经第922部《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
佛言:声闻经虽深,不应贪著;譬如烧燃金丸,色虽妙,不可捉。若菩萨无方便,不大利根,得是经欢喜,是空、无相、无作,尽苦本,何复过是?便舍般若波罗蜜,亦是魔事。何以故?此中佛说因缘,于般若波罗蜜中,广说诸菩萨摩诃萨方便道,所谓观声闻、辟支佛道而不证,以大悲心行三解脱门故。譬如人以酥和毒,毒势则歇,不能害人;般若亦如是,菩萨于般若中,求无上道易得,于余经则难,如但服毒,是故不应从声闻经中求菩萨道。——乾隆大藏经第1163部《大智度论》第68卷
又,满慈子,有二菩萨俱证无上正等菩提:一、有菩萨有方便善巧故,疾证无上正等菩提;二、有菩萨无方便善巧故,迟证无上正等菩提。具寿当知,宁为菩萨迟证无上正等菩提,不堕声闻或独觉地。——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587卷
如是菩萨方便善巧,既不贪染世间善法,于二乘法亦不爱味,由斯渐次趣大菩提,修多百千难行苦行,供养恭敬无量如来,成熟有情,严净佛土,至极圆满得一切智,利益安乐无量有情,如无价宝多所饶益。如是菩萨方便善巧,虽闻二乘种种功德,而能了达皆非究竟,虽能取证而深厌舍,虽深厌舍而能巧说,方便饶益彼类有情,令善修行证涅槃乐。如是菩萨方便善巧,能不摄受二乘功德,精进修行诸菩萨行,趣证无上正等菩提,作诸有情利益安乐。——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587卷
菩萨摩诃萨应远离声闻心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应圆满六波罗蜜多?”“善现,若菩萨摩诃萨圆满六种波罗蜜多,超诸声闻及独觉地。又住此六波罗蜜多,佛及二乘能度五种所知海岸。何等为五?一者、过去;二者、未来;三者、现在;四者、无为;五者、不可说。是为菩萨摩诃萨应圆满六波罗蜜多。”“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应远离声闻心?”“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念:‘诸声闻心,非证无上大菩提道,故应远离。’是为菩萨摩诃萨应远离声闻心。”“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应远离独觉心?”“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念:‘诸独觉心,定不能得一切智智,故我今者应远离之。’是为菩萨摩诃萨应远离独觉心。”“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应远离热恼心?”“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念:‘怖畏生死热恼之心,非证无上正等觉道,故应远离。’是为菩萨摩诃萨应远离热恼心。”“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见乞者来心不厌戚?”“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念:‘此厌戚心,于大菩提非能证道,故我今者定应远离。’是为菩萨摩诃萨见乞者来心不厌戚。”“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舍所有物无忧悔心?”“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念:‘此忧悔心,于证无上正等菩提定为障碍,故我应舍。’是为菩萨摩诃萨舍所有物无忧悔心。”“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于来求者终不矫诳?”“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念:‘此矫诳心,定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何以故?菩萨摩诃萨初发无上菩提心时,作是誓言:凡我所有,施来求者,随欲不空。如何今时而矫诳彼?’是为菩萨摩诃萨于来求者终不矫诳。”——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54卷
去小乘心而不堕落声闻缘觉之地
若菩萨住于此五逆。疾逮无上正真之道。何谓为五。假使菩萨殷勤至心发大道意。去小乘心而不堕落声闻缘觉之地。是第一逆。发心广施一切所有无所爱惜。不与悭贪而共合会。是第二逆。而发慈心一切众生吾当度之不中懈废。是第三逆。见一切法无所从生。寻便逮得无所从生法忍。不复中与六十二疑邪见俱合。是第四逆。所当知见。所当断除。所当颁宣。所当成觉。发意之顷悉知见觉。靡所不达而无所住。成一切智不着三界。是为五逆。文殊师利谓其天子。菩萨已住于是五逆。尔乃疾成无上正真之道。为最正觉。——乾隆大藏经第1079部《佛说文殊师利净律经》
不乐小乘
佛告舍利弗:“菩萨复有二事法不舍所愿。何谓为二?一曰、不乐小乘,不学其行,不与从事愿开度之,不说其法用教化人;二曰、常以无上正真之道,劝进众生令成佛法。是为二法,勤心正真等诲不倦,则便逮受十功德福处。何谓为十?一者、摄取佛土无小乘学;二者、纯诸菩萨圣众来会;三者、诸佛世尊常念护之;四者、十方诸佛所见叹誉,称其功德面为说法;五者、发微妙心常修正真;六者、不愿天帝释、梵王,心常精勤志存正道;七者、若生人间作转轮王,主四天下以道教导;八者、所生之处不违道业,常见诸佛无上正真;九者、诸天人民所见爱敬;十者、受不可计无量功德。是为十处。所以者何?说能化度一佛国众生之类,皆令致得无著果证,不如菩萨弹指之顷,劝化一人发无上正真,何况十处功德妙深,随意所欲在取何国,如愿辄成严净之德!是为二法不违本愿。”——乾隆大藏经第28部《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