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什么是三净肉如何看待吃素

  • xueforen
  • Oct 29, 2021
  • 13 min read

 

关于饮食


食肉的问题,可以说是学佛过程中,一个大难题,常常困扰很多人。那么佛经对于食肉,有哪些论述?


通过阅读乾隆大藏经中的经文,总结归纳佛经对于食肉的观点后,呈现出这样几种情形(存在对立矛盾):

1、可以吃三净肉(鱼肉称为美食)

2、不得食用任何肉类(佛陀从未开许过食用三净肉)

3、世间已无三净肉(佛陀在世时三净肉为佛力化生而成)

4、佛陀曾允许僧众食用三净肉但后期又禁止了(所谓随事渐制)


下面详细解读这四种情形:

1、可以吃三净肉(鱼肉称为美食)

根据佛经,三净肉的开示,来自于一次供养:有信众为了避免杀生,去市集购买死肉,烹饪后招待佛陀与其弟子,众弟子起初不敢食肉,佛陀听食,随后为僧众开示了三净肉,有三种净肉可以任意食。这则故事在乾隆大藏经第1112部《四分律藏》第42卷、乾隆大藏经第1117部《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第22卷中均有记载,并且详细解释了三净肉的概念。

所谓三净肉:

有三种净肉应食。若不故见不故闻不故疑应食。若不见为我故杀。不闻为我故杀。若不见家中有头脚皮毛血。又彼人非是杀者。乃至持十善。彼终不为我故断众生命。如是三种净肉应食。——乾隆大藏经第1112部《四分律藏》第42卷

有三种肉不得食。若见若闻若疑。见者。自见为己杀。闻者。从可信人闻为己杀。疑者。疑为己杀。若不见不闻不疑。是为净肉。听随意食。——乾隆大藏经第1117部《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第22卷

三种净肉听啖。何等三。若眼不见耳不闻心不疑。云何不见。自眼不见是生故为我夺命。如是不见。云何不闻可信优婆塞人边。不闻是生故为我夺命。如是不闻。云何不疑。心中无有缘生疑。是中有屠儿家有自死者。是主人善。不故为我夺命。如是不疑。是三种净肉听啖。——乾隆大藏经第1110部《十诵律》第26卷

(鱼肉称为美食):

美食者乳酪鱼及肉。——乾隆大藏经第1112部《四分律藏》第15卷


2、不得食用任何肉类(佛陀从未开许过食用三净肉)

在乾隆大藏经第173部《大乘入楞伽经》第6卷中,有这样的原文:“大慧,我不曾许弟子食肉,亦不现许,亦不当许。”这个说法,与上述三净肉的论述以及开示故事,对立矛盾。事实只有一个,必然存在伪经,孰是孰非,有缘人请自辨。


3、世间已无三净肉(佛陀在世时三净肉为佛力化生而成)

三净肉为佛力所化生的论述,出自于乾隆大藏经第442部《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第6卷原文摘录如下:“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砂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这样的说法,与佛陀开示三净肉的故事亦存矛盾之处,因为三净肉的定义十分明确:“若不见不闻不疑,是为净肉,听随意食”;并无所谓的神力化生也未曾提及有无命根。反过来说,如果不是佛力所化生的肉,皆有命根,哪些属于三净肉呢?根据三净肉的定义:“若不见不闻不疑,是为净肉,听随意食”。


4、佛陀曾允许僧众食用三净肉但后期又禁止了(所谓随事渐制)

佛陀曾允许出家僧众食用,这在上述论述中有所提及,不再重复赘述,但在乾隆大藏经第109部《大般涅槃经》第4卷中,有这样的经文原话:“善男子,从今日始不听声闻弟子食肉。”这句话,可以形成这一观点即:佛陀曾允许僧众食用三净肉但后期又禁止了。

真的是佛陀在后期禁止食用三净肉么?又或者另有其人?有缘人不妨自行思辨。


佛教历史上究竟发生过什么事导致了这样截然不同的观点出现?不妨从佛经原文一探究竟。

在乾隆大藏经第1110部《十诵律》第4卷及第37卷中,详细记载了提婆达多破和合僧的行为:其中包括其个人所主张的断肉法(终生不食肉)。这个断肉法(终生不食肉),并非佛陀的主张。提婆达多被认为是:“非法说法。法说非法。非律说律。律说非律。犯说非犯。非犯说犯。轻说重。重说轻。有残说无残。无残说有残。常所用法说非常法。非常所用法说是常法。教说非教。非教说教。”


再来看看维基百科关于三净肉的论述(摘录整理如下):

南传上座部佛教遵守《律藏》规定,允许僧侣食用三净肉。在梁武帝发表《断酒肉文》前汉传佛教律中无有断肉法,梁武帝发表《断酒肉文》后汉传佛教僧团才开始遵守《梵网经菩萨戒》禁止吃肉。此后汉传佛教主张完全素食,即使是三净肉,出家僧侣也不得食用。南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则无此完全素食习惯。上座部佛教的观点:根据佛教第一次结集经典,佛教中主张推行吃素不吃肉的人只有破和合僧的提婆达多和其信徒。上座部佛教律藏《破僧犍度》记载提婆达多要求佛规定僧团必须终身不吃鱼不吃肉被佛拒绝。上座部佛教《臭秽经》(《荤腥经》)记载吃素外道批评佛食肉是臭秽,于是佛响应吃素外道:贪瞋痴才是臭秽,食肉不是臭秽。大乘佛教中的如来藏学派:其经典如《大般涅盘经》、《楞伽经》、《楞严经》记载释迦牟尼佛后期已经禁止弟子吃肉完全素食,但汉传佛教的《摩诃僧祇律》记载世尊涅盘后佛教僧团并没有禁止吃肉的戒律。汉传佛教受如来藏学派影响,出家僧侣通常完全素食,不能食三净肉,认为三净肉或五净肉是帮助初信者过渡到素食的权宜之法,所以设立渐进戒律让佛子自愿选择,佛子受不杀生戒的仍可食三净肉,而进一步受《梵网经菩萨戒》的则须全素。



不杀生,是佛教戒律中最为核心根本的一条。吃素的根本在于避免杀生。(这里的生命是指有情众生而非无情)在四生(胎生、化生、湿生、卵生)中,人类大部分都是胎生。在胎生中,精子、卵子、是人类可见的,但投胎者(中阴身),非人类肉眼可见。在胎生中,投胎者(中阴身)是属于有情的范畴,而精子、卵子并不属于有情的范畴。堕胎,以此判断为杀生,因为把投胎者(有情)杀死了。各种蛋,属于四生(胎生、化生、湿生、卵生)中的卵生,如上所述三要素为:精、卵(蛋)、受生者(有情)。在自然环境中,蛋(卵)是有受精的,能孵化出生命,这就意味着是存在受生者(有情)的;而人工养殖产蛋环境中,蛋未必受精。牛奶、奶酪等饮食,在佛经中并无明文禁止。


 

开示三净肉的故事


时私呵见佛许已。即起礼佛足而去。于其夜办具种种美食。明日往白时到。世尊着衣持钵。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往其家敷尼师坛就座而坐。尔时尼揵子等。往诣离奢住处。举手大哭称怨言。此私呵将军自杀大牛。与沙门瞿昙及诸比丘设饭食。为己杀知而故食之。尔时有人。即往私呵所语言。当知有诸尼揵子。往离奢住处。举手大哭称怨言。私呵将军自杀牛。为沙门瞿昙及比丘僧设饭食。私呵言。此常日夜。为佛比丘僧作怨家。我终不为命故断众生命。尔时私呵将军。以多美饭食。饭佛及比丘僧已。摄钵。更取一卑床在一面坐。佛为方便说法开化。令得欢喜。为说法已。从坐起而去。还僧伽蓝中。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告言。自今已去若故为杀者不应食。是中故为杀者。若故见故闻故疑。有如此三事因缘不净肉。我说不应食。若见为我故杀。若从可信人边闻为我故杀。若见家中有头有皮有毛。若见有脚血。又复此人能作十恶业常是杀者。能为我故杀。如是三种因缘不清净肉不应食。有三种净肉应食。若不故见不故闻不故疑应食。若不见为我故杀。不闻为我故杀。若不见家中有头脚皮毛血。又彼人非是杀者。乃至持十善。彼终不为我故断众生命。如是三种净肉应食。若作大祀处肉不应食。何以故。彼作如是意办具来者当与。是故不应食。若食如法治。——乾隆大藏经第1112部《四分律藏》第42卷


佛渐游行到毗舍离。住猕猴江边重阁讲堂。有一将军名曰师子。是尼犍弟子。闻佛世尊来游此城有大名声称号如来应供等正觉。叹言善哉。愿见如是请佛。即严驾出。遥见世尊容颜殊特犹若金山。前到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佛为说种种妙法乃至苦集尽道。即于座上得法眼净。即从坐起胡跪白佛。愿佛及僧明日顾我薄食。佛默然受之。将军知佛受已。还归其家敕市买人。此间所有死肉莫计贵贱尽皆买之。如教悉买。通夜办种种美食。晨朝敷座自往白佛。食具已办唯圣知时。佛与比丘僧前后围绕往到其家就座而坐。将军手自下食欢喜不乱。时诸尼犍。闻师子将军请佛及僧极设肴膳。生嫉妒心。即于街巷穷力唱言。师子将军叛师无义。今乃反事沙门瞿昙。手杀牛羊而以供养。诸比丘闻不敢食。师子将军胡跪白佛。此诸尼犍长夜毁佛。我今乃至绝命终不故杀。愿敕比丘勿生嫌疑。自恣饱食。佛即告诸比丘。随意饱食。食毕行水。取小床于佛前坐。佛为如前说随喜偈从坐起去。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有三种肉不得食。若见若闻若疑。见者。自见为己杀。闻者。从可信人闻为己杀。疑者。疑为己杀。若不见不闻不疑。是为净肉。听随意食若为比丘杀。比丘及沙弥不应食。听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食。若为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杀亦如之。——乾隆大藏经第1117部《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第22卷


 

三净肉


三种不净肉不应啖。何等三。若见若闻若疑。云何见。自见是生为我夺命。如是见。云何闻。可信人边。闻是生故为汝杀。如是闻。云何疑有因缘故生疑。是处无屠儿无自死。是主人恶。能故为我夺命。如是疑。是三种不净肉不应啖。三种净肉听啖。何等三。若眼不见耳不闻心不疑。云何不见。自眼不见是生故为我夺命。如是不见。云何不闻可信优婆塞人边。不闻是生故为我夺命。如是不闻。云何不疑。心中无有缘生疑。是中有屠儿家有自死者。是主人善。不故为我夺命。如是不疑。是三种净肉听啖。——乾隆大藏经第1110部《十诵律》第26卷


佛言比丘。此是恶事。乃至佛言汝云何现前教杀。从今日后。不听为杀。为杀者为比丘杀。为比丘杀者一切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尽不得食。如是乃至为优婆夷杀。一切比丘不得食。乃至优婆夷亦不得食。为有三事。见闻疑。见者。现前眼见为杀不听食。是名见。闻者。耳自闻或从他闻为杀不听食。若前人是不可信。故欲扰乱比丘者。不应受语。当从可信人边取定。是名闻。疑者。比丘至檀越家常见羊。后往正见头脚在地。见已心即生疑。应问前所见羊为在何处。若言已为阿阇梨杀者不应食。若言尊者我为祠天故杀食不尽与得食。是名疑。如是一切众生若见若闻疑亦如是。是名为杀。——乾隆大藏经第1114部《摩诃僧祇律》第32卷


有五种肉不应食。象肉马肉人肉狗肉毒虫兽肉。是为五。复有五。师子肉虎肉豹肉熊肉罴肉。是为五。——乾隆大藏经第1112部《四分律藏》第59卷


佛言。汝愚痴人。云何不问而食人肉。从今食肉不问犯突吉罗。若食人肉偷罗遮。有诸比丘食象肉。波斯匿王象死辄送诸鬼神。以沙门食象肉故便杀诸象。比丘使净人取肉持还。诸居士见讥呵言。此沙门释子无肉不食。过于鸱乌。云何啖此不净臭秽来入我家。无沙门行破沙门法。诸长老比丘闻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问诸比丘。汝等实尔不。答言。实尔世尊。佛种种呵责已告诸。比丘。从今食象肉突吉罗。马肉亦如是。诸比丘食师子肉虎肉豹肉熊肉。诸兽闻气遂杀比丘。诸居士见问何故尔。有人言由食其类肉。便讥呵乃至告诸比丘亦如上。从今食此四种肉突吉罗。诸比丘食狗肉。诸狗闻气随后吠之。诸居士见问言。狗何以偏吠比丘。有人言由食狗肉。便讥呵乃至告诸比丘亦如上。从今食狗肉突吉罗。诸比丘食蛇肉。诸居士讥呵。善自在龙王化作人身。来诣佛所稽首白言。我诸龙等有大神力。作种种形色游行世间。今诸比丘食蛇肉。或能是龙伤害比丘。愿佛制诸比丘不食蛇肉。佛为说种种妙法。示教利喜已遣还所住。佛以是事集诸比丘。以善自在龙王语告诸比丘。从今食蛇肉突吉罗。——乾隆大藏经第1117部《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第22卷


食者有五种。麨饭麦饭鱼肉。——乾隆大藏经第1114部《摩诃僧祇律》第16卷


食者麨饭干饭鱼及肉。……美食者乳酪鱼及肉。——乾隆大藏经第1112部《四分律藏》第15卷


佛告阿难。自今已去听诸比丘于一坐上食令饱满。……尔时世尊告阿难言。自今已去听诸比丘食五种食。若饭若麨若干饭鱼及肉令饱足。于此五种食中。一一食随所得令饱足。乾隆大藏经第1112部《四分律藏》第14卷


佛在波罗奈国。尔时五比丘。到佛所头面礼足。白佛言。世尊。我等当于何食。佛言。听汝等乞食。复白佛言。当用何器。佛言听用钵。时诸比丘乞得粳米饭不敢受。以是白佛。佛言。听随意受食。时诸比丘乞。或得种种饭。或得种种饼。或得种种麨。或得种种熟麦豆。或得种种烧麦及糯米。或得种种羹。或得种种苦酒及酱。或得种种盐。或得种种肉。或得种种鱼或得种种乳酪。或得种种菜。或得种种根藕根等。或得种种茎甘蔗等。或得种种果庵罗椰子等。皆不敢受。以是白佛。佛言皆听随意受食。——乾隆大藏经第1117部《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第22卷



 

破和合僧


佛在王舍城。尔时提婆达多。求破和合僧。受持破僧事。是人有嫉妒心。方便作是念。我独不能得破沙门瞿昙和合僧坏转法轮。是提婆达多有四同党。一名俱伽梨。二名骞陀陀骠。三名迦留陀提舍。四名三文达多。提婆达多到是四人边已作是言。汝当共破沙门瞿昙和合僧坏转法轮。时彼四人语提婆达多言。沙门瞿昙诸弟子。有大智慧大神通。得天眼知他心念。是人知见我等欲破和合僧坏转法轮。我等云何能破沙门瞿昙和合僧坏转法轮。提婆达多语四人言。沙门瞿昙年少弟子。新入彼法出家不久。我等到边用五法诱取。语诸比丘言。汝尽形寿受着纳衣。尽形寿受乞食法。尽形寿受一食法。尽形寿受露地坐法。尽形寿受断肉法。若比丘受是五法。疾得涅槃。若有长老上座比丘多知多识久习梵行得佛法味者。当语之言。佛已老耄年在衰末。自乐闲静受现法乐。汝等所须事我当相与。我等以是方便能破沙门瞿昙和合僧坏转法轮。四比丘言。如是提婆达多受提婆达多语。提婆达多后时到诸年少比丘所。以五法诱之。语诸比丘。汝尽形寿受着衲衣。尽形寿受乞食法。尽形寿受一食法。尽形寿受露地坐法。尽形寿受断肉法。汝等行是五法。疾得涅槃。复语诸长老上座比丘。佛已老耄年在衰末。自乐闲静受现法乐。汝所须事我当相与。尔时提婆达多。非法说法。法说非法。非律说律。律说非律。非犯说犯。犯说非犯。轻说重。重说轻。有残说无残。无残说有残。常所用法说非常法。非常所用法说是常法。非教说教。教说非教。时诸比丘见提婆达多欲破和合僧坏转法轮。见已往诣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坐已。白佛言世尊。是提婆达多。欲破和合僧。受持破僧因缘事。是人非法说法。法说非法。非律说律。律说非律。犯说非犯。非犯说犯。轻说重。重说轻。有残说无残。无残说有残。常所用法说非常法。非常所用法说是常法。教说非教。非教说教。佛语诸比丘。汝等当呵提婆达多令舍是破僧因缘事。是比丘受佛语已。到提婆达多所言。汝莫求破和合僧。莫受持破僧事。当与僧和合。僧和合者。欢喜无诤。一心一学如水乳合。得安乐住。汝当舍是破僧因缘事。时提婆达多不舍是事。尔时提婆达多四同党。呵诸比丘言。汝等莫说提婆达多是事。何以故。是人说法说律。是人所说皆是我等所欲。是人知说。非不知说。是人所说皆是我等所乐忍。如是诸比丘。再三教提婆达多。不能令舍恶邪便从坐起往诣佛所。头面礼足一面坐。坐已。白佛言。世尊我等已约敕提婆达多。而不舍恶邪。有四同党复作是言汝等莫说提婆达多是事。何以故。是人说法说律。是人所说。皆是我等所欲。是人知说。非不知说。是人所说。皆是我等所乐忍。诸比丘再三约敕。不舍是事。尔时佛作是念。如提婆达多痴人及四同党。或能破我和合僧坏转法轮。我当自约敕提婆达多令舍是事。佛作是念已。即自约敕提婆达多。汝莫求破和合僧。莫受持破僧因缘事。汝当与僧和合。僧和合者欢喜无诤。一心一学如水乳合。得安乐住。汝莫非法说法法说非法。非律说律。律说非律。非犯说犯。犯说非犯。轻说重。重说轻。有残说无残。无残说有残。常所用法说非常法。非常所用法说是常法。非教说教。教说非教。汝当舍是破僧因缘事。尔时提婆达多。闻佛口教暂舍是事。——乾隆大藏经第1110部《十诵律》第4卷


 

破和合僧


佛在王舍城。尔时调达。欲破和合僧。受持破僧事。妒心方便故作是念。我独不能得破沙门瞿昙和合僧坏转法轮。是调达有四同党弟子。一名俱伽梨。二名乾陀骠。三名迦留罗提舍。四名三闻达多。调达到是四人所。作是言。我与汝等。当共破沙门瞿昙和合僧坏转法轮。我等当得如是名声。破沙门瞿昙和合僧坏转法轮。我等能破。彼四人语调达言。沙门瞿昙诸弟子。有大智慧大神通力。得天眼知他心。是人知见我等欲破沙门瞿昙和合僧坏转法轮。我等云何能破。调达语四人言。沙门瞿昙有年少弟子。新入彼法出家不久。我等到是边用五法诱取。语诸比丘言。汝尽形寿受着纳衣。尽形寿受乞食法。尽形寿受一食法。尽形寿受露地坐法。尽形寿受断肉法。若比丘受是五法。疾得泥洹。若有长老上座比丘。多知多识久习梵行得佛法味。当语之言。佛已老耄年在衰末。自乐闲静受现法乐。汝所须事我当相与。我等以如是方便。能破沙门瞿昙和合僧坏转法轮。四比丘言。如是调达。调达后时。到诸年少比丘所。以五法诱之。语诸比丘言。汝尽形寿受着纳衣法。尽形寿受乞食法。尽形寿受一食法。尽形寿受露地坐法。尽形寿受断肉法。汝等行是五法。疾得泥洹。复语诸长老上座比丘。佛已老耄年在衰末。自乐闲静受现法乐。汝所须事我当相与。尔时调达。非法说法。法说非法。非律说律。律说非律。非犯说犯。犯说非犯。轻说重。重说轻。有残说无残。无残说有残。常所行法说非常所行法。非常所行法说常所行法。非教说教。教说非教。时诸比丘。见调达欲破和合僧坏转法轮已。往诣佛所头面礼佛足却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是调达今欲破和合僧。受持破僧因缘事。是人非法说法。法说非法。非律说律。律说非律。非犯说犯。犯说非犯。轻说重。重说轻。有残说无残。无残说有残。常所行法说非常所行法。非常所行法说常所行法。非教说教。教说非教。佛语诸比丘。汝等当诃调达令舍是破僧因缘事。是诸比丘受佛语已。到调达所言。汝莫求破和合僧。莫受持破僧事。当与僧和合。与僧和合者欢喜无诤。一心一学如水乳合。得安乐住。汝当舍是破僧因缘事。时调达不舍是事。尔时调达四伴党诃诸比丘言。汝等莫说调达是事。何以故。是人说法说律。是人所说是我等意。是知说非不知说。是人所说皆是我等所欲乐忍。如是诸比丘再三谏调达。不能令舍恶邪。便从座起往诣佛所。头面礼足一面座已白佛言。世尊。我等已约敕调达。不舍恶邪。有四伴党复作是言。汝等莫说调达是事。何以故。是人说法说律。是人所说皆我等意。是知说非不知说。是人所说皆是我等所欲乐忍。诸比丘再三约敕。不舍是事。尔时佛作是念。如调达痴人及四伴党。或能破我和合僧坏转法轮。我当自约敕调达令舍是事。佛作是念已。即自约敕调达。汝莫求破和合僧。莫受持破僧因缘事。汝当与僧和合。与僧和合者欢喜无诤。一心一学如水乳合。得安乐住。汝莫非法说法。法说非法。非律说律。律说非律。非犯说犯。犯说非犯。轻说重。重说轻。有残说无残。无残说有残。常所行法说非常所行法。非常所行法说常所行法。非教说教教说非教。汝当舍是破僧因缘事。尔时调达闻佛口教。暂舍是事。——乾隆大藏经第1110部《十诵律》第37卷


 

食时非时


非时者。过日中至地未了。是中间名非时。——乾隆大藏经第1110部《十诵律》第13卷


时者明相出乃至日中按此时为法。四天下食亦尔。非时者。从日中乃至明相未出。——乾隆大藏经第1112部《四分律藏》第14卷

 
 
 

댓글


더 이상 게시물에 대한 댓글 기능이 지원되지 않습니다. 자세한 사항은 사이트 소유자에게 문의하세요.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