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常见问题

  • xueforen
  • Nov 22, 2021
  • 32 min read

 

对于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存在着一些常见的现象与观点(误区):


误区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即刻成佛


西方极乐世界,菩萨众多,但佛只有阿弥陀佛,并无第二尊佛。为什么?

参考佛经原文:佛告迦葉:“一佛国土,一佛施作佛事……”——乾隆大藏经第436部《大法鼓经》


西方极乐世界,在阿弥陀佛示现涅磐及佛正法灭后,观世音菩萨成佛,佛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那时极乐世界会更名,不再称为极乐世界,而是众宝普集庄严世界。

参考佛经原文如下:佛言:“善男子,阿弥陀佛寿命无量百千亿劫,当有终极。善男子,当来旷远不可计劫,阿弥陀佛当般涅槃。般涅槃后,正法住世等佛寿命。在世灭后,所度众生悉皆同等。佛涅槃后,或有众生不见佛者,有诸菩萨得念佛三昧,常见阿弥陀佛。复次,善男子,彼佛灭后,一切宝物、浴池、莲华、众宝行树,常演法音与佛无异。善男子,阿弥陀佛正法灭后,过中夜分明相出时,观世音菩萨于七宝菩提树下,结跏趺坐,成等正觉,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华德藏菩萨白佛言:“世尊,彼佛国土名安乐耶?”佛言:“善男子,其佛国土号曰众宝普集庄严。……”——乾隆大藏经第391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至菩萨受记经》


所以,不可能在西方极乐世界中成佛。


 

对于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存在着一些常见的现象与观点(误区):


误区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全为菩萨


在十方诸佛世界中,有些净土只有菩萨众(无声闻缘觉名),有些净土只有发菩提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后,才能往生。凡夫、二乘(声闻、缘觉)都无法往生此类净土。

参考佛经原文如下:说是法时,于是会中五百比丘、五百比丘尼、五百优婆塞、五百优婆夷、五千天子向声闻智,说如是言:“世尊,我等愿为彼宝相如来作声闻众?”文殊师利言:“善男子,非声闻心能生彼土!汝等可发无上道心得生彼土,诸生彼者皆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尔时,是等即发无上正真道心,如来悉记当生彼土。——乾隆大藏经第1096部《清净毗尼方广经》

参考佛经原文如下:我等愿欲乐往彼土宝相如来诸声闻众。文殊师利言。善男子等。不可以声闻心得生彼土。是故汝等宜应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乃可得生。时诸大众为生彼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土。世尊即说当得往生。——乾隆大藏经第1084部《寂调音所问经》


西方极乐世界,依阿弥陀佛愿力(称阿弥陀佛名号乃至十念、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凡夫与三乘(声闻、缘觉、菩萨)皆可往生。

参考佛经原文如下: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乾隆大藏经第24部《佛说无量寿经》

参考佛经原文如下:若我证得无上觉时,余佛刹中诸有情类,闻我名已,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菩提。唯除造无间恶业、诽谤正法及诸圣人。——乾隆大藏经第20部《大宝积经》

参考佛经原文如下: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凡生西方有九品人:上品上生者……闻已,即悟无生法忍……上品中生者……经一小劫,得无生法忍……上品下生者……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中品上生者……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中品中生者……经半劫已,成阿罗汉……中品下生者……过一小劫,成阿罗汉……下品上生者……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下品中生者……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经于六劫,莲华乃敷……下品下生者……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乾隆大藏经第194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所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并非全为菩萨。


 

对于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存在着一些常见的现象与观点(误区):


误区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即成八地菩萨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24部《佛说无量寿经》有三辈往生之说、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94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有九品往生之说。

参考佛经原文如下: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凡生西方有九品人:上品上生者……闻已,即悟无生法忍……上品中生者……经一小劫,得无生法忍……上品下生者……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中品上生者……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中品中生者……经半劫已,成阿罗汉……中品下生者……过一小劫,成阿罗汉……下品上生者……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下品中生者……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经于六劫,莲华乃敷……下品下生者……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乾隆大藏经第194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所以,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并非全为菩萨,上品上生者,即悟无生法忍(成八地菩萨);上品中生者,经一小劫,得无生法忍(成八地菩萨);上品下生者,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为初地菩萨)。


特别注意

文殊师利报天子曰:“菩萨十地当作是观,亦如幻化。”——乾隆大藏经第43部《佛说如幻三昧经》


 

对于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存在着一些常见的现象与观点(误区):


误区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即是涅磐


西方极乐世界,菩萨众多,但佛只有阿弥陀佛,并无第二尊佛。为什么?

参考佛经原文:佛告迦葉:“一佛国土,一佛施作佛事……”——乾隆大藏经第436部《大法鼓经》


涅磐,分为三种(阿罗汉涅磐、辟支佛涅磐、佛涅磐)。

参考佛经原文:佛告迦葉:“汝般涅槃,是声闻般涅槃,非为究竟。”迦葉白佛言:“若声闻、缘觉般涅槃非究竟者,世尊何故,说有三乘,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世尊云何已般涅槃,复般涅槃耶?”佛告迦葉:“声闻以声闻般涅槃而般涅槃,非为究竟。辟支佛以辟支佛般涅槃而般涅槃,亦非究竟。乃至得一切种功德、一切种智大乘般涅槃,然后究竟,无异究竟。”——乾隆大藏经第436部《大法鼓经》


西方极乐世界,在阿弥陀佛示现涅磐及佛正法灭后,观世音菩萨成佛,佛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那时极乐世界会更名,不再称为极乐世界,而是众宝普集庄严世界。

参考佛经原文如下:佛言:“善男子,阿弥陀佛寿命无量百千亿劫,当有终极。善男子,当来旷远不可计劫,阿弥陀佛当般涅槃。般涅槃后,正法住世等佛寿命。在世灭后,所度众生悉皆同等。佛涅槃后,或有众生不见佛者,有诸菩萨得念佛三昧,常见阿弥陀佛。复次,善男子,彼佛灭后,一切宝物、浴池、莲华、众宝行树,常演法音与佛无异。善男子,阿弥陀佛正法灭后,过中夜分明相出时,观世音菩萨于七宝菩提树下,结跏趺坐,成等正觉,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华德藏菩萨白佛言:“世尊,彼佛国土名安乐耶?”佛言:“善男子,其佛国土号曰众宝普集庄严。……”——乾隆大藏经第391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至菩萨受记经》


所以,并无第二尊佛,在西方极乐世界示现涅磐,但有无数阿罗汉涅磐。

参考佛经原文:佛言:“阿弥陀佛国诸阿罗汉,般泥洹去者无央数,其在者新得道者亦无央数,都不为增减也。”——乾隆大藏经第23部《佛说阿弥陀经》


 

对于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存在着一些常见的现象与观点(误区):


观点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修至一生补处即可往他方国土成佛


不妨阅读如下佛经原文:


……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乾隆大藏经第423部《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无所得者,为有得、有现观、有无上正等菩提不?”佛言:“善现,若无所得,即是得、即是现观、即是无上正等菩提,以不坏法界故。善现,若有于是无所得中,欲有所得、欲得现观、欲得无上正等菩提,当知彼为欲坏法界。”——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372卷


佛告善现:“若无所得即是得、即是现观、即是无上正等菩提。所以者何?以彼不坏法界相故。善现当知,若有于此无所得中欲有所得、欲得现观、欲得无上正等菩提,当知彼为欲坏法界。”——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463卷


舍利弗,我以世俗因缘假说有我,非第一义。——乾隆大藏经第1090部《佛藏经》


佛告善现:“我以五眼如实观察,决定无我实能证得无上菩提,安立有情三聚差别。然诸有情愚痴颠倒,于非实法起实法想,于非实有情起实有情想;我为除遣彼虚妄执,依世俗说,不依胜义。”——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524卷


具寿善现复白佛言:“如来岂不安住胜义证大菩提?”“不也,善现。”“如来岂住妄想颠倒证大菩提?”“不也,善现。”具寿善现便白佛言:“如来若不安住胜义证大菩提,亦不安住妄想颠倒证大菩提,将无如来不能证得无上菩提?”佛言:“不也,我虽证得无上菩提而无所住,谓不住有为界,亦不住无为界。”——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524卷


佛告善现:“虽依世俗有得圣果,而非胜义。若依胜义,非修圣道能得圣果,亦非不修圣道能得圣果,非离圣道能得圣果,亦非住圣道中能得圣果。所以者何?依胜义谛,道及道果、修与不修俱不可得。”——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532卷


具寿善现便白佛言:“佛证无上正等觉时,所得佛法为依世俗说名为得,为依胜义说名得耶?”佛告善现:“此依世俗,不依胜义。若依胜义,能得、所得俱不可得。所以者何?若谓此人得如是法便有所得,有所得者便执有二,执有二者不能得果亦无现观。”——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537卷


舍利子言:“曼殊室利,佛于法界岂不证耶?”“不也,大德。所以者何?佛即法界,法界即佛,法界不应还证法界。”——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574卷


文殊师利报天子曰:“菩萨十地当作是观,亦如幻化。”——乾隆大藏经第43部《佛说如幻三昧经》


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乾隆大藏经第423部《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一切诸如来,觉遍十方界,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乾隆大藏经第423部《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乾隆大藏经第423部《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二妄相依生妄业道,有妄业故妄见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槃,由此不能入清净觉。……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乾隆大藏经第423部《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众生界即法身,法身即众生界。……大邪见者,所谓见众生界增,见众生界减……一切愚痴凡夫不如实知一法界故,不如实见一法界故起邪见心,谓众生界增,众生界减。——乾隆大藏经第520部《佛说不增不减经》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如是说法,无有众生已得涅槃、今得、当得。何以故?无有决定众生相故。”——乾隆大藏经第18部《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诸声闻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别,一切性妄想非性。——乾隆大藏经第171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世尊,诸菩萨摩诃萨若观生死而起厌怖、欣乐涅槃则堕非道,不能利乐一切有情,通达如来甚深境界。云何非道?谓乐声闻及独觉地,于有情类无大悲心。所以者何?声闻、独觉所行之道,非诸菩萨摩诃萨道。何以故?声闻、独觉厌怖生死、欣乐涅槃,不能具足福德智慧,以是义故非菩萨道。——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572卷


若分别涅槃厌畏世间。如是菩萨以厌世间故。退于诸佛无上菩提。——乾隆大藏经第422部《法集经》


地藏菩萨摩诃萨言:“……我即为说真实之义,所谓一切诸法本性自空,毕竟无我,无作无受,无自无他,无行无到,无有方所,亦无过去、现在、未来;乃至为说十八空等,无有生死涅槃、一切诸法定实之相而可得者。又复为说一切诸法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又烦恼生死,毕竟无体,求不可得,本来不生,实更无灭,自性寂静即是涅槃。如此所说,能破一切诸见,损自身心执著想故,得离怯弱。”——乾隆大藏经第460部《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下


善现当知,诸菩萨摩诃萨于菩萨道初修学时,应审观察:‘诸法自性都不可得,唯有执著和合所作。我当审察诸法自性皆毕竟空,不应于中有所执著,谓不应执著色、受、想、行、识,不应执著眼处乃至意处,不应执著色处乃至法处,不应执著眼界乃至意界,不应执著色界乃至法界,不应执著眼识界乃至意识界,不应执著眼触乃至意触,不应执著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不应执著地界乃至识界,不应执著因缘乃至增上缘,不应执著从缘所生诸法,不应执著无明乃至老死,不应执著布施波罗蜜多乃至般若波罗蜜多,不应执著内空乃至无性自性空,不应执著真如乃至不思议界,不应执著苦、集、灭、道圣谛,不应执著四念住乃至八圣道支,不应执著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不应执著八解脱乃至十遍处,不应执著空、无相、无愿解脱门,不应执著净观地乃至如来地,不应执著极喜地乃至法云地,不应执著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不应执著五眼、六神通,不应执著如来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不应执著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随好,不应执著无忘失法、恒住舍性,不应执著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不应执著预流果乃至独觉菩提,不应执著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不应执著诸佛无上正等菩提。所以者何?以一切法皆自性空,空性不应执著空性,空中空性尚不可得,况有空性能执著空?’——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476卷


善男子,汝勿于预流果而生贪爱,亦勿于一来、不还、阿罗汉果而生贪爱。所以者何?以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果非可贪爱。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空故。善男子,汝勿于独觉菩提而生贪爱。所以者何?以独觉菩提非可贪爱。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空故。善男子,汝勿于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而生贪爱。所以者何?以一切菩萨摩诃萨行非可贪爱。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空故。善男子,汝勿于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而生贪爱。所以者何?以诸佛无上正等菩提非可贪爱。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空故。——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313卷


善现,我亦不见预流果可取可著,不见一来、不还、阿罗汉果可取可著。我亦不见有法能取能著,亦不见由是法有取有著。由不见故不取,不取故不著。善现,我亦不见独觉菩提可取可著,我亦不见有法能取能著,亦不见由是法有取有著。由不见故不取,不取故不著。善现,我亦不见一切菩萨摩诃萨行可取可著,我亦不见有法能取能著,亦不见由是法有取有著。由不见故不取,不取故不著。善现,我亦不见诸佛无上正等菩提可取可著,我亦不见有法能取能著,亦不见由是法有取有著。由不见故不取,不取故不著。善现,我亦不见一切如来、应、正等觉所有佛性、如来性、自然法性、一切智智性可取可著,我亦不见有法能取能著,亦不见由是法有取有著。由不见故不取,不取故不著。——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311卷


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复有众生,不解如来言说旨意故而生怯弱。……谓无上道如来法身但唯空法,一向毕竟而无所有,其心怯弱,畏堕无所得中,或生断灭想、作增减见,转起诽谤,自轻轻他。我即为说如来法身,自性不空,有真实体,具足无量清净功业,从无始世来自然圆满,非修非作,乃至一切众生身中,亦皆具足,不变不异,无增无减。……又复愚痴坚执众生,闻如是等说亦生怯弱,以取如来法身本来满足,非修非作相故,起无所得相而生怯弱,或计自然堕邪倒见。我即为说,修行一切善法增长满足,生如来色身,得无量功德清净果报。”——乾隆大藏经第460部《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下


 

对于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存在着一些常见的现象与观点(误区):


观点二:往生极乐修行成佛后再度众生


不妨阅读如下佛经原文:


菩提实不可得,若于一切法无所得,是名得菩提。

佛告思无量义菩萨:“善男子,菩提心者,非有非造离于文字。菩提即是心,心即是众生。若能如是解,是名菩萨修菩提心。菩提非过去、未来、现在,如是心、众生亦非过去、未来、现在,能如是解名为菩萨。然于是中实无所得,以无所得故得。若于一切法无所得,是名得菩提。为始行众生故说有菩提,如阿罗汉取证,于法无所得,以世俗言辞故说有菩提。然菩提实不可得,若于一切法无所得,是名得菩提。然于是中亦无有心,亦无造心者,亦无有菩提,亦无造菩提者,亦无有众生,亦无造众生者,亦无有声闻,亦无发声闻者,亦无辟支佛,亦无发辟支佛者,亦无有菩萨,亦无发菩萨者,亦无有佛,亦无成佛者,亦无有为,亦无造有为者,亦无无为,亦无造无为者,是中已得、今得、当得皆不可得。”——乾隆大藏经第95部《庄严菩提心经》


佛告文殊师利:“汝今真实不求菩提耶?”文殊白佛:“我真实不求菩提。何以故?求菩提者,是凡夫相。”——乾隆大藏经第19部《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言:“善男子,有菩萨摩诃萨住菩提心求无上菩提不?”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无菩萨住菩提心求无上菩提。何以故?菩提心不可得,无上菩提亦不可得。五无间罪是菩提性,无有菩萨起无间罪心求无间罪果,云何有菩萨住菩提心求无上菩提?菩提者,是一切诸法。何以故?色非色不可得故,乃至识非识亦不可得,眼非眼不可得乃至意非意不可得,色非色不可得乃至法非法不可得,眼界非眼界乃至法界非法界亦不可得,生非生不可得乃至老死非老死亦不可得,檀波罗蜜非檀波罗蜜不可得乃至般若波罗蜜非般若波罗蜜亦不可得,佛十力非佛十力不可得乃至十八不共法非十八不共法亦不可得,菩提心、无上菩提皆不可得。不可得中无可得、不可得。是故,世尊,无菩萨住菩提心求无上菩提者。”——乾隆大藏经第19部《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菩提即五逆,五逆即菩提。何以故?菩提、五逆无二相故。无觉、无觉者,无见、无见者,无知、无知者,无分别、无分别者,如是之相名为菩提,见五逆相亦复如是。若言见有菩提而取证者,当知此辈即是增上慢人。”——乾隆大藏经第18部《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乾隆大藏经第10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乾隆大藏经第10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尔时,文殊师利童真菩萨摩诃萨语舍利弗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虽为一切众生发大庄严心,恒不见有众生相;为一切众生发大庄严,而众生界亦不增不减。假使一佛住世,若一劫若过一劫,如此一佛世界,复有无量无边恒河沙诸佛,如是一一佛,若一劫若过一劫,昼夜说法心无暂息,各各度于无量恒河沙众生皆入涅槃,而众生界亦不增不减,乃至十方诸佛世界亦复如是,一一诸佛说法教化,各度无量恒河沙众生皆入涅槃,于众生界亦不增不减。何以故?众生定相不可得故,是故众生界不增不减。”——乾隆大藏经第18部《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如是说法,无有众生已得涅槃、今得、当得。何以故?无有决定众生相故。”——乾隆大藏经第18部《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文殊师利答舍利弗:“如虚空无数,众生亦无数,虚空不可度,众生亦不可度。何以故?一切众生与虚空等故。”舍利弗白文殊师利:“若一切众生与虚空等,汝何故为众生说法令得菩提?”文殊师利答舍利弗:“菩提者实不可得,我当说何法使众生得乎?何以故?舍利弗,菩提与众生不一不二,无异无为,无名无相,实无所有。”——乾隆大藏经第19部《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


善文殊师利报天子曰:“菩萨十地当作是观,亦如幻化。”——乾隆大藏经第43部《佛说如幻三昧经》


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乾隆大藏经第423部《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避免退堕二乘

又,满慈子,有二菩萨俱证无上正等菩提:一、有菩萨有方便善巧故,疾证无上正等菩提;二、有菩萨无方便善巧故,迟证无上正等菩提。具寿当知,宁为菩萨迟证无上正等菩提,不堕声闻或独觉地。若诸菩萨速求无上正等菩提,应知此中容有二事:一者、若无方便善巧,便证实际堕二乘地;二者、若有方便善巧,疾证无上正等菩提。——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587卷


问曰。善男子。如来说菩萨不证灭。若菩萨证灭。是菩萨堕声闻辟支佛地。如来何故作如是说。答曰。善男子。言证者名为现见。然灭法不可现见。是故如来。说灭法不可见。若法不可见。彼法亦不可证。是故如来说菩萨不见灭不证灭。依此义故。如来说菩萨不证灭。声闻取法相故证灭知。——乾隆大藏经第422部《法集经》


 

对于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存在着一些常见的现象与观点(误区):


观点三:娑婆世界难行极乐世界易行


不妨阅读如下佛经原文:


诸佛如来功德平等为教化众生故而现佛土不同(若见一切净好佛土,不以为喜,不贪不高。若见一切不净佛土,不以为忧,不礙不没。)


阿难,有此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诸众生为之疲劳,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诸佛法门。菩萨入此门者,若见一切净好佛土,不以为喜,不贪不高。若见一切不净佛土,不以为忧,不礙不没。即于诸佛生清净心,欢喜恭敬,亦无有也。诸佛如来,功德平等,为教化众生故,而现佛土不同。阿难,汝见诸佛国土地有若干,而虚空无若干也;如是见诸佛色身有若干耳,其无碍慧无若干也。——乾隆大藏经第142部《维摩诘所说经》


尔时,众香世界菩萨来者,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初见此土,生下劣想,今自悔责,舍离是心。所以者何?诸佛方便不可思议,为度众生故,随其所应现佛国异。”——乾隆大藏经第142部《维摩诘所说经》


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佛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意,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佛语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随众生所修清净心量,见佛国功德庄严各异。”当佛现此国土严净之时,宝积所将五百长者子皆得无生法忍,八万四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摄神足,于是世界还复如故。求声闻乘者三万二千诸天及人,知有为法皆悉无常,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乾隆大藏经第142部《维摩诘所说经》


尔时,众中有一天子,名曰光德,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头面作礼白佛言:“世尊,诸佛菩萨应游净土,娑婆世界是不清净,云何世尊出现此土?”尔时,佛告光德天子:“诸佛如来所居之处无有秽土。”于是,世尊即以神力现此三千大千世界,地平如掌琉璃所成,无诸山陵阜堆荆蕀,处处宝聚香华软草,流泉浴池八功德水,七宝阶砌树木华果,咸说菩萨不退法轮,无有凡夫唯见十方诸大菩萨,不闻余音唯闻般若波罗蜜声,处处莲华大如车轮,青红赤白一一华中,皆有菩萨结跏趺坐,即见如来于大众中,为诸菩萨说甚深法,无量百千释梵护世,前后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希有,世尊!希有,世尊!所说无虚真实不二,如世尊说诸佛住处实无秽土,众生薄福而见不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闻般若波罗蜜名字甚为希有,况复书写、受持读诵、为他演说!”——乾隆大藏经第9部《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第3卷


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当云何行能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文殊师利,如般若波罗蜜所说行,能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修是三昧者,亦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文殊师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然后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分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辩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阿难所闻佛法,得念总持辩才智慧,于声闻中虽为最胜,犹住量数则有限碍。若得一行三昧,诸经法门一一分别,皆悉了知决定无碍,昼夜常说智慧辩才终不断绝。若比,阿难多闻辩才百千等分不及其一。菩萨摩诃萨应作是念:‘我当云何逮得一行三昧不可思议功德无量名称?’”佛言:“菩萨摩诃萨,当念一行三昧,常勤精进而不懈怠,如是次第渐渐修学,则能得入一行三昧,不可思议功德作证,除谤正法不信、恶业重罪障者所不能入。复次,文殊师利,譬如有人得摩尼珠示其珠师,珠师答言:‘此是无价真摩尼宝。’即求师言:‘为我治磨,勿失光色。’珠师治已,随其磨时,珠色光明,映彻表里。文殊师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修学一行三昧,不可思议功德无量名称,随修学时知诸法相,明达无碍功德增长,亦复如是。文殊师利,譬如日轮光明遍满无有减相,若得一行三昧,悉能具足一切功德,无有缺少亦复如是,照明佛法如日轮光。文殊师利,我所说法皆是一味离味、解脱味、寂灭味,若善男子、善女人得是一行三昧者,其所演说亦是一味离味、解脱味、寂灭味,随顺正法无错谬相。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得是一行三昧,皆悉满足助道之法,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不见法界有分别相及以一相,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不可思议,是菩提中亦无得佛,如是知者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信一切法悉是佛法,不生惊怖,亦不疑惑,如是忍者,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乾隆大藏经第18部《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诸菩萨言:“以何事故,一切世界等,一切佛等,一切法等,一切众生等?”文殊师利言:“诸善男子,一切刹土如虚空故等,诸佛法界不思议故等,一切诸法虚伪故等,一切众生无我故等,以是义故我如是说,一切世界等乃至一切诸众生等。”时文殊师利现神通力,以神力故令娑婆界,如宝主界等无差别,令世尊释迦牟尼如宝相如来等无差别。——乾隆大藏经第1096部《清净毗尼方广经》


娑婆世界,意为堪忍世界。如何理解堪忍二字?不妨来看看佛经原文。

尔时,北方去此过六万三千佛刹,有世界名常庄严,彼现有佛号娑罗起王。……佛言:“善男子,于此南方过六万三千佛刹,有世界名娑婆,佛号释迦牟尼,为欲召集诸菩萨故而现此瑞。”彼菩萨言:“何故名为娑婆世界?”佛言:“彼界堪忍贪恚愚痴及诸苦恼,是故名为娑婆世界。”彼菩萨言:“娑婆世界诸众生等,皆能忍受恶骂捶打,诸恼乱耶?”佛言:“善男子,彼界众生少能成就若斯功德,而多随顺贪恚愚痴、怨恨缠缚。”彼菩萨言:“若如是者,彼界不应名娑婆也。”佛言:“相庄严星宿聚王,彼佛刹土,亦有行菩萨乘诸善男子及善女人,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成就忍辱,将护众生,善自调伏。若有众生以诸苦恼而来加害,悉能含忍,终不放逸,贪恚愚痴。善男子,由有如此诸善丈夫,是故彼界名曰娑婆。又彼界中,亦有众生,具足众恶,少能悔过,其心粗猛而无愧耻,不敬佛,不重法,不爱僧,当堕地狱、畜生、饿鬼。彼释迦如来,于此下劣众生之中,悉能忍受骂辱嫌恨、诽谤恼乱、恶言恐胁,心如大地不可动摇无所违逆,若得供养及以不得,心无高下亦无憎爱,是故彼界名曰娑婆。”尔时,相庄严星宿聚王菩萨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得大善利,不生于彼弊恶下劣众生之中。”佛言:“善男子,莫作是说。何以故?东北方有世界,名妙庄严忍,彼现有佛,号大自在王。其土众生,皆悉具足一向安乐。譬如比丘入于灭定,彼之安乐亦复如是。若有众生于彼佛土,亿百千岁修诸梵行;不如于此娑婆世界,一弹指顷于诸众生起慈悲心,所获功德尚多于彼,何况能于一日一夜住清净心!”——乾隆大藏经第20部《大宝积经》第58卷


尔时,彼佛告诸菩萨言:“善男子,汝往娑婆世界,若见彼佛应生供养恭敬难遭之想。何以故?释迦如来于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难行苦行,发大悲愿:‘若我得成佛时,当于秽恶国土,山陵堆阜,瓦砾荆棘,其中众生具足烦恼五逆十恶,于中成佛而利益之,使断一切苦,获一切乐,成就法身,永尽无余。’其佛本愿如是。汝等今往,当如佛往,住如佛住。”——乾隆大藏经第427部《大方便佛报恩经》


 

行菩萨道不妨阅读如下佛经原文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二妄相依生妄业道,有妄业故妄见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槃,由此不能入清净觉。……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乾隆大藏经第423部《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世尊,菩萨摩诃萨若观生死而起惊怖,则堕非道,不能利益一切众生通达如来甚深境界。云何非道?所谓贪乐声闻、辟支佛地,于诸众生无大悲心。何以故?声闻、辟支佛道即非菩萨摩诃萨道。何以故?声闻、缘觉怖畏生死求速出离,功德智慧则不具足,以是义故非菩萨道。——乾隆大藏经第9部《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第6卷


诸声闻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别,一切性妄想非性。——乾隆大藏经第171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善现当知,诸菩萨摩诃萨于菩萨道初修学时,应审观察:‘诸法自性都不可得,唯有执著和合所作。我当审察诸法自性皆毕竟空,不应于中有所执著,谓不应执著色、受、想、行、识,不应执著眼处乃至意处,不应执著色处乃至法处,不应执著眼界乃至意界,不应执著色界乃至法界,不应执著眼识界乃至意识界,不应执著眼触乃至意触,不应执著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不应执著地界乃至识界,不应执著因缘乃至增上缘,不应执著从缘所生诸法,不应执著无明乃至老死,不应执著布施波罗蜜多乃至般若波罗蜜多,不应执著内空乃至无性自性空,不应执著真如乃至不思议界,不应执著苦、集、灭、道圣谛,不应执著四念住乃至八圣道支,不应执著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不应执著八解脱乃至十遍处,不应执著空、无相、无愿解脱门,不应执著净观地乃至如来地,不应执著极喜地乃至法云地,不应执著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不应执著五眼、六神通,不应执著如来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不应执著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随好,不应执著无忘失法、恒住舍性,不应执著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不应执著预流果乃至独觉菩提,不应执著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不应执著诸佛无上正等菩提。所以者何?以一切法皆自性空,空性不应执著空性,空中空性尚不可得,况有空性能执著空?’——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476卷


善现,我亦不见预流果可取可著,不见一来、不还、阿罗汉果可取可著。我亦不见有法能取能著,亦不见由是法有取有著。由不见故不取,不取故不著。善现,我亦不见独觉菩提可取可著,我亦不见有法能取能著,亦不见由是法有取有著。由不见故不取,不取故不著。善现,我亦不见一切菩萨摩诃萨行可取可著,我亦不见有法能取能著,亦不见由是法有取有著。由不见故不取,不取故不著。善现,我亦不见诸佛无上正等菩提可取可著,我亦不见有法能取能著,亦不见由是法有取有著。由不见故不取,不取故不著。善现,我亦不见一切如来、应、正等觉所有佛性、如来性、自然法性、一切智智性可取可著,我亦不见有法能取能著,亦不见由是法有取有著。由不见故不取,不取故不著。——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311卷


佛告善现:“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诸所有法自相皆空,前际尚无,况有后际?后际实有,必无是处。然诸有情不能了达诸所有法自相皆空,为饶益彼方便假说:‘此是前际,此是后际。’然一切法自相空中,前际、后际俱不可得。如是,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达一切法自相空已,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善现当知,若菩萨摩诃萨达一切法自相皆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于诸法中无所执著,谓不执著若内若外、若善若非善、若世间若出世间、若有漏若无漏、若有为若无为、若声闻法、若独觉法、若菩萨法、若诸佛法,唯依世俗施设为有,不依胜义,故无执著。”——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524卷


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都无所有,皆不可得,云何菩萨摩诃萨行菩提行?云何能得无上菩提?”佛告善现:“于意云何?汝于先时依止断界,断诸烦恼得无漏根,住无间定得预流果,若一来果、若不还果、若阿罗汉果。汝于彼时,颇见有情若心、若道、若诸道果有可得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佛言:“善现,若汝彼时都无所得,云何言得阿罗汉果?”善现答言:“依世俗说,不依胜义。”佛告善现:“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诸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依世俗说行菩提行及得无上正等菩提,不依胜义。”——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390卷


善现,胜义谛中,预流果无生无灭、无染无净,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独觉菩提亦无生无灭、无染无净,以毕竟空、无际空故。善现,胜义谛中,一切菩萨摩诃萨行无生无灭、无染无净,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亦无生无灭、无染无净,以毕竟空、无际空故。——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383卷


善现,胜义谛中,世间法无生无灭、无染无净,出世间法亦无生无灭、无染无净,以毕竟空、无际空故。善现,胜义谛中,有漏法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无漏法亦无生无灭、无染无净,以毕竟空、无际空故。善现,胜义谛中,有为法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无为法亦无生无灭、无染无净,以毕竟空、无际空故。——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383卷


地藏菩萨摩诃萨言:“……我即为说真实之义,所谓一切诸法本性自空,毕竟无我,无作无受,无自无他,无行无到,无有方所,亦无过去、现在、未来;乃至为说十八空等,无有生死涅槃、一切诸法定实之相而可得者。又复为说一切诸法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又烦恼生死,毕竟无体,求不可得,本来不生,实更无灭,自性寂静即是涅槃。如此所说,能破一切诸见,损自身心执著想故,得离怯弱。”——乾隆大藏经第460部《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下


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复有众生,不解如来言说旨意故而生怯弱。……谓无上道如来法身但唯空法,一向毕竟而无所有,其心怯弱,畏堕无所得中,或生断灭想、作增减见,转起诽谤,自轻轻他。我即为说如来法身,自性不空,有真实体,具足无量清净功业,从无始世来自然圆满,非修非作,乃至一切众生身中,亦皆具足,不变不异,无增无减。……又复愚痴坚执众生,闻如是等说亦生怯弱,以取如来法身本来满足,非修非作相故,起无所得相而生怯弱,或计自然堕邪倒见。我即为说,修行一切善法增长满足,生如来色身,得无量功德清净果报。”——乾隆大藏经第460部《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下


尔时,世尊告慧命舍利弗:“此甚深义,乃是如来智慧境界,亦是如来心所行处。舍利弗,如是深义,一切声闻、缘觉智慧所不能知,所不能见,不能观察,何况一切愚痴凡夫而能测量?唯有诸佛如来智慧,乃能观察知见此义。舍利弗,一切声闻、缘觉所有智慧,于此义中唯可仰信,不能如实知见观察。舍利弗,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舍利弗,如我所说法身义者,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如来功德智慧。”——乾隆大藏经第520部《佛说不增不减经》


舍利弗,即此法身,过于恒沙无边烦恼所缠,从无始世来随顺世间,波浪漂流往来生死,名为众生。舍利弗,即此法身,厌离世间生死苦恼,弃舍一切诸有欲求,行十波罗蜜,摄八万四千法门,修菩提行名为菩萨。复次,舍利弗,即此法身,离一切世间烦恼使缠,过一切苦,离一切烦恼垢,得净得清净,住于彼岸清净法中,到一切众生所愿之地,于一切境界中究竟通达更无胜者,离一切障,离一切碍,于一切法中得自在力,名为如来应正遍知。是故,舍利弗,不离众生界有法身,不离法身有众生界,众生界即法身,法身即众生界。舍利弗,此二法者,义一名异。——乾隆大藏经第520部《佛说不增不减经》


尔时妙吉祥菩萨摩诃萨。告诸菩萨及天众言。诸菩萨摩诃萨。当于诸法离诸分别即证佛智。云何离分别。谓不分别三界。不分别诸见。不分别是内是外。不分别是声闻地是缘觉地是愚异生地。亦不分别是轮回是烦恼。是能观是所观。是因是果。是境界非境界。是增是减。是我见是我所见。是悭贪是布施。是毁戒是持戒。是嗔恚是忍辱。是懈怠是精进。是散乱是禅定。是愚痴是智慧。亦不分别是善根能生诸善法。是不善根能生诸不善法。不分别是世间法是出世间法住平等法。不分别是有为是无为。不分别是有着心是无著心。不分别是有漏是无漏。诸菩萨当知。是法无所分别住平等相应。即能趣证佛一切智。——乾隆大藏经第920部《佛说未曾有正法经》


文殊师利复白佛言:“世尊,若不见垢法、不见净法,不见生死果,不见涅槃果,不见佛,不见菩萨,不见缘觉,不见声闻,不见凡夫,是修般若波罗蜜。何以故?一切诸法无垢无净,乃至无凡夫故。……世尊,若见垢净乃至见凡夫,非修般若波罗蜜。世尊,若见垢法差别、净法差别,乃至见佛差别、凡夫差别,非修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般若波罗蜜无差别故。”——乾隆大藏经第19部《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


世尊,如是修般若波罗蜜,则不舍凡夫法,亦不取贤圣法。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不见有法可取可舍。如是修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涅槃可乐、生死可厌。何以故?不见生死,况复厌离?不见涅槃,何况乐著?如是修般若波罗蜜,不见垢恼可舍,亦不见功德可取,于一切法心无增减。何以故?不见法界有增减故。世尊,若能如是,是名修般若波罗蜜。世尊,不见诸法有生有灭,是修般若波罗蜜。世尊,不见诸法有增有减,是修般若波罗蜜。世尊,心无希取,不见法相有可求者,是修般若波罗蜜。世尊,不见好丑,不生高下,不作取舍。何以故?法无好丑离诸相故,法无高下等法性故,法无取舍住实际故,是修般若波罗蜜。”——乾隆大藏经第18部《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善现,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大宝藏中,不说少法有生有灭、有染有净、有取有舍。所以者何?以无少法可生可灭、可染可净、可取可舍。善现,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大宝藏中,不说有法是善是非善、是世间是出世间、是有漏是无漏、是有罪是无罪、是杂染是清净、是有为是无为。善现,由此因缘,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名无所得大法宝藏。善现,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大宝藏中,不说少法是能染污。所以者何?以无少法可染污故。善现,由此因缘,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名无染污大法宝藏。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无如是想,无如是分别,无如是得,无如是戏论:‘我行般若波罗蜜多,我修般若波罗蜜多。’是菩萨摩诃萨能如实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亦能亲近礼事诸佛,从一佛国至一佛国,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诸佛世尊,游诸佛国成熟有情、严净佛土,修诸菩萨摩诃萨行,速证无上正等菩提。——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296卷


尔时妙吉祥菩萨摩诃萨。告诸菩萨及天众言。诸菩萨摩诃萨。当于诸法离诸分别即证佛智。云何离分别。谓不分别三界。不分别诸见。不分别是内是外。不分别是声闻地是缘觉地是愚异生地。亦不分别是轮回是烦恼。是能观是所观。是因是果。是境界非境界。是增是减。是我见是我所见。是悭贪是布施。是毁戒是持戒。是嗔恚是忍辱。是懈怠是精进。是散乱是禅定。是愚痴是智慧。亦不分别是善根能生诸善法。是不善根能生诸不善法。不分别是世间法是出世间法住平等法。不分别是有为是无为。不分别是有着心是无著心。不分别是有漏是无漏。诸菩萨当知。是法无所分别住平等相应。即能趣证佛一切智。——乾隆大藏经第920部《佛说未曾有正法经》


文殊师利又问:“生死有畏,菩萨当何所依?”维摩诘言:“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文殊师利又问:“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当于何住?”答曰:“菩萨欲依如来功德力者,应当等观一切众生。”又问:“欲等观一切众生,当于何住?”答曰:“菩萨欲等观一切众生者,当住度脱一切众生。”——乾隆大藏经第142部《维摩诘所说经》


白佛言:“云何菩萨本业清净化众生?”佛言:“从一地乃至后一地,自所行处,及佛行处,一切知见故。本业者:若菩萨住百佛国中,作阎浮四天王,修百法门,二谛平等心化一切众生(初地)。若菩萨住千佛国中,作忉利天王,修千法门,十善道化一切众生(二地)。若菩萨住十万佛国中,作焰天王,修十万法门,四禅定化一切众生(三地)。若菩萨住百亿佛国中,作兜率天王,修百亿法门,行道品化一切众生(四地)。若菩萨住千亿佛国中,作化乐天王,修千亿法门,二谛、四谛、八谛化一切众生(五地)。若菩萨住十万亿佛国中,作他化天王,修十万亿法门,十二因缘智化一切众生(六地)。若菩萨住百万亿佛国中,作初禅王,修百万亿法门,方便智、愿智化一切众生(七地)。若菩萨住百万微尘数佛国中,作二禅梵王,修百万微尘数法门,双照方便神通智化一切众生(八地)。若菩萨住百万亿阿僧祇微尘数佛国中,作三禅大梵王,修百万亿阿僧祇微尘数法门,四无碍智化一切众生(九地)。若菩萨住不可说不可说佛国中,作第四禅大静天王三界主,修不可说、不可说法门,得理尽三昧,同佛行处,尽三界原,教化一切众生,如佛境界,是故一切菩萨本业化行净(十地)。若十方诸如来,亦修是业,登萨婆若果,作三界王,化一切无量众生(佛地)。”——乾隆大藏经第14部《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


时二菩萨白佛言。释迦文佛于娑婆世界说法甚难。佛言。如是如是。彼佛说法实为甚难。时二菩萨白佛言。我等今者获大善利不生彼国。佛言。善男子。莫作是言。应速悔过。时二菩萨白佛言。世尊。我闻彼国说法甚难。乃无一念乐生彼国。何故悔过。佛言。速舍此语。应当悔过。所以者何。若于此土二十亿百千那由他劫种诸善根。不如彼佛世界。以一食顷。说诸波罗蜜。教一众生。受三自归。奉持五戒。远离声闻心。如是菩萨所行甚难。何况以出家正法发菩提心而作饶益。如是菩萨倍为甚难功德无量。所以者何。娑婆世界多秽恶故。——乾隆大藏经第154部《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第一卷


佛言:“……汝等于是广植德本,布恩施惠,勿犯道禁,忍辱、精进、一心、智慧,转相教化,为德立善,正心正意,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为自然,皆积众善,无毛发之恶。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所以者何?他方佛国为善者多,为恶者少,福德自然,无造恶之地。唯此间多恶,无有自然,勤苦求欲,转相欺殆,心劳形困,饮苦食毒,如是恶务未尝宁息。吾哀汝等天人之类,苦心诲喻教令修善,随宜开导授与经法,莫不承用,在意所愿,皆令得道。……”——乾隆大藏经 第24部 《佛说无量寿经》


尔时心王菩萨摩诃萨。告诸菩萨言。佛子。如此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刹一劫。于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刹为一日一夜。安乐世界一劫。于圣服幢世界金刚佛刹为一日一夜。圣服幢世界一劫。于不退转音声轮世界善乐光明清净开敷佛刹为一日一夜。不退转音声轮世界一劫。于离垢世界法幢佛刹为一日一夜。离垢世界一劫。于善灯世界师子佛刹为一日一夜。善灯世界一劫。于善光明世界卢舍那藏佛刹为一日一夜。善光明世界一劫。于超出世界法光明清净开敷莲华佛刹为一日一夜。超出世界一劫。于庄严慧世界一切明光明佛刹为一日一夜。庄严慧世界一劫。于镜光明世界觉月佛刹为一日一夜。佛子。如是次第。乃至百万阿僧祇世界。最后世界一劫。于胜莲华世界贤首佛刹为一日一夜。普贤菩萨等诸大菩萨充满其中。——乾隆大藏经第83部《大方广佛华严经》第31卷


彼菩萨曰:“菩萨成就几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维摩诘言:“菩萨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何等为八?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之;等心众生,谦下无碍;于诸菩萨,视之如佛;所未闻经,闻之不疑;不与声闻而相违背;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常省己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求诸功德,是为八法。”——乾隆大藏经第142部《维摩诘所说经》


此忍世界有十德之法为清净。彼土无有。何等十。以布施摄贫穷。以敬戒摄无礼。以忍辱摄强暴。以精进摄懈怠。以一心摄乱意。以智慧摄恶智。以悔过度八难。以大乘乐遍行。以种德本济无德者。以合聚度人民。是为十德。而以发意取彼。彼菩萨曰。为以几法行无疮痏从此忍界到他佛土。维摩诘曰。有八法行。菩萨为无疮痏从此忍界到他佛土。何等八。为众设耻避乱羞望。为一切人任苦忍诤。为诸善本以救众生。为不距众人而爱敬。菩萨所未闻经恣听不乱。不嫉彼供不谋自利。常省己过不讼彼短。自检第一以学众经。是为八。——乾隆大藏经第143部《维摩诘经》


若菩萨摩诃萨思惟劫数而作分限,精勤勇猛修菩提行,求证无上正等菩提,当知名为懈怠菩萨。若菩萨摩诃萨作是思惟:‘设经无量无边大劫,精进勇猛修菩提行,方证无上正等菩提,我定不应心生退屈,勤求无上正等菩提。’当知名为精进菩萨安住精进波罗蜜多,修行精进波罗蜜多,令速圆满远离生死,疾能证得一切智智,与诸有情作大饶益。——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590卷


若菩萨摩诃萨思惟劫数而作分限,虽极勇猛,常勤修学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而亦名为懈怠菩萨。若菩萨摩诃萨作是思惟:‘设经无量无边大劫,最极勇猛,常勤修学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乃得圆满,方证无上正等菩提,我定不应心生退屈。’当知名为精进菩萨安住精进波罗蜜多,疾能证得一切智智。——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590卷


善现,若菩萨摩诃萨思惟诸佛无上正等菩提,则染著欲界、色、无色界;若染著欲界、色、无色界,不能具足修诸菩萨摩诃萨行证得无上正等菩提。若菩萨摩诃萨不思惟诸佛无上正等菩提,则不染著欲界、色、无色界;若不染著欲界、色、无色界,则能具足修诸菩萨摩诃萨行证得无上正等菩提。是故,善现,若菩萨摩诃萨欲修菩萨摩诃萨行,证得无上正等菩提,当勤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不应思惟染著诸法。”——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353卷

 
 
 

Comments


bottom of page